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37|回复: 8

[EN] 英语学习名师经验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5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师经验谈:语言无法速成

作者:张维友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近年来常有人拿着各种各样“英语速成班”的广告来征求我的意见,问是否有必要参加。他们中有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学生家长、研究生备考人员等。我的回答却往往令他们失望。“速成”对应试也许有些作用,但要真正学好语言,“速成”之路是绝对走不通的。



    回顾我学英语的过程,可谓艰辛困苦。由于学英语起步较晚,又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所以我靠的是“背诵+默写”。当时的语言资料不多,主要是靠课本,我将能接触到的各种英文教材囫囵吞枣地全背下来:背单词、背词组、背句型、背人名、背地名、背标点符号、背课文、背练习,什么都背。开始背诵起来很费力,但时间一长,就越记越快,越背越容易。有的句子或语言现象,开始并不完全明白,一旦背熟了,自然就通了,印证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默写也是我常用的办法。为了加深记忆,我坚持默写。无论课文多么长,我都是首先把它背熟,然后再进行默写,凭着记忆把课文从头至尾默写下来,包括专用名词和标点符号。虽然这是一种“笨”方法,挺花时间,但效果却很明显。后来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考试,诸如大小写、标点符号、乃至拼写之类的小错误都很少,得分自然就高。



    背诵的东西多了,慢慢就产生了语感,有时遇到不正确的句子,尽管说不清原因,凭直觉感到不顺,因而就避开了。学习也因此上了一个新台阶,起初的学习之苦随之转化为乐趣。



    “听”和“说”被公认为是学外语的难关。要能听会说,就要多听多说,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其实,听说能力强的人,并不是其感观灵敏,主要是他们语言积累非常丰厚(当然有知识面的问题)。如果词汇量大,语法知识牢靠,听说能力就容易提高。我开始练听力的时候也常采用“死”方法,对听的材料逐字逐词地笔录下来。这样做“一举数得”:练习了拼写,温习了语法,提高了准确性,加强了基本功,听力也随之提高了。后来知道,这种做法就是所谓的“精听”。即使是听英美广播,看英语电影录像,不时地做些“精听”,对提高听力也是很有好处得。以广播新闻为例,凡属新闻报道,其篇章结构、文体特征、用词句式都有规律,通过精听默写很容易掌握,一旦熟悉了,听的效果自然会提高。



    口语也不例外。口头表达有技巧性,但更主要的是要有纯熟的语言素材。实践证明,不少同时学英语的人,语言水平不相上下,但后来有的说话仍结结巴巴,有的却出口成章。究其原因(注:这里不考虑智力因素)往往是他们掌握的语言素材的多寡和对材料的熟悉程度的高低所致。所以每当学生来请教如何练习口语时,我的回答仍然是“多记、多背、多练”。



    回想起来,我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虽然不能说是好方法,但学语言却离不开“死记硬背”,至少在初、中级阶段是如此,即使到了高级阶段,“死记硬背”也并非毫无用处。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变化过程。“死”的东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会变“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的时候,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库丰富了,学习者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才能“活”起来了。学语言就是这样,无捷径可走。

摘自:《英语学习》四十年精选丛书之《英语的门槛有多高》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学习中的五个误区

我虽然是专职研究人员,但我首先是英语教师。我喜欢教书,因为这样我可以有许多学生。现在我想根据我的经验,把一些我认为英语学习中的常见误区跟大家交流。



    第一误区就是把五种技能学习变成单一的看待。大家知道我们习惯上把英语学习分解成五项技能:听说读写译。这样分解是否科学,在此暂且不论。有不少学习者往往把是否看懂当成学习的标准。比如说,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太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这里的错误是把看懂代替了会说。看懂不等于会说。练习口语,内容不能难,目的是通过一些能看懂的内容来操练“上口”。也就是说,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练习,自己能说出书中相关的内容。口语教材的优劣首先要看语言是否实用,是否地道。



    第二误区是把知识当成技能。打个比方,假如你想学骑自行车。我给你一本题目叫“如何骑自行车”的书,把书从头背到底,甚至倒背如流。这时你有了专家级的关于如何骑自行车的知识。但是你肯定不会骑。原因是骑自行车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它首先是一项技能。要学会一项技能,核心问题是练,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学外语当然比学骑自行车要复杂得多,但它首先也是一项技能,光看语法书,默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练,要把知识变成技能。知道不等于知道怎么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实际上会做。从知道怎么做到实际会做中间有个反复练习的环节,也就是苦功夫。学技能所遵循的原则是“做中得学”。



    第三个误区是速成心理。必须认识到,要想学好英语,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所谓的“速成”纯属无稽之谈。学好英语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比如记英语单词,低着头拼命地默写,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默写只是训练了眼睛和手,可是它们不能替你听和说。



    第四个误区是通过汉字记音。现在仍有人通过汉字来记英语发音,如“古帝拜”记good-bye。甚至把这种做法作为成果出版。这是极其错误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这么做。错误的道理在本文有限的空间里无法讲清楚。



    第五个误区是重结果不重过程。应试教育是重结果,带来的后果是整天做模拟题,找出打勾的规律。这是教育的大敌。质量和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过程。大家一定要遵照学习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真学。只要学习对路,好的结果自然会有。



(作者:顾曰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英语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个因素,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最基本的四项语言技能之一,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阅读的地位更加显著。培养阅读能力一直被放在中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重要位置。因为在当前语言环境的限制下,在全国广大地区的英语听说教学的条件和成果尚不尽人意的情况下,阅读仍然是扩展英语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阅读输入是其他输入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英语学习,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广泛阅读,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开阔眼界,扩展知识,更好的理解所学语言。

阅读是通过文字获取信息的一种能力。阅读能力,包括以下九个因素:



一.一定的词汇量

二.阅读速度

三.会辨别词义词性

四.会划分句子成分

五.能看出词与句子中的隐含意思

六.会跳读(Scan)

七.会掠读(Skimming)

八.有一定的英美文化知识

九.在阅读时会推理判断,综合分析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中提高的。不要指望学几条阅读的秘诀,就可以读得又快又准,那是不可能的。这跟学游泳一样,只有不断下水,才能悟出其中的奥秘。



二.懂得一些语法知识对准确阅读是有好处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中学生在钻研语法,做单项填空题上花的时间太多太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五分之四的时间听读写,五分之一的时间研究语法知识。



三.要精读泛读相结合。中学生上英语课学课文,基本上是以精读为主。大部分同学缺的是泛读。而不会泛读,就不叫会阅读。所谓泛读,就是只求读懂故事内容,文章意思,并不研究句子结构,词汇用法,即使遇到生词页尽量不查。这样,就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语言使用经验,全面提高语感,语言识别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水平。



四.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五.要纠正阅读中的一些不恰当做法。如不时回读,如点读(即一眼只看一个词,正确地做法应该是扩大眼距,从逐词读转向phrase-reading),以及阅读时有伴随动作等。



六.要在阅读过程中练习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概括中心,学会根据已知的事实推理判断。



七.阅读以默读为主,不出声音。偶尔朗读几段文字对理解大意、调节大脑均有好处。



  我们不应当把阅读看作简单的字符理解的过程,而是应当把它当作一个读者与文章交流的过程。因此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除了读者的语言基础外,还有智力水平,兴趣和个性,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学习方法等。同时,阅读作为一种终身的学习活动,读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阅读技能,他们的词汇知识,理解能力,阅读速度,阅读习惯等都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完善和提高。

  而这些技能的完善都建立在恰当选择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读者在为自己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必须考虑两个因素:读物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要求,读物的难度是否符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因为如果难度超过读者的语言水平,一方面会严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会挫伤阅读热情和兴趣,根本达不到阅读的互动效果,更不用说通过阅读提高语言和知识水平。至于尊重自己的阅读兴趣,则是因为阅读看起来是作者通过语言向读者传达信息,实际上是在刺激读者通过联想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挖掘文章中的意义,读者相关的知识越多,理解的速度必然越快,程度也越好,那么阅读对读者在语言和知识上的帮助必然也越明显。

  读者在选择读物的时候,应该首先确定读物的语言难度,找准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读物,大多数读物,如《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剑桥英语原创读物》,《DK英汉对照百科读物》,《新标准中小学分级英语读物》等都在封底标注了词汇量以及适用人群的年龄,这个信息是最可靠的语言难度指示标,读者完全可以据此选择适合自己语言能力的图书。

  各种读物虽然看起来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主要也就是文学(fiction)和非文学(non-fiction)两大类。所谓文学类读物,指的是一些世界优秀文学名著的简写本或者原创的故事性读物。而非文学类读物则主要是百科常识,人物传记等阅读材料。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类读物中,《书虫•牛津英汉对照读物》是比较经典的选择,68个品种中涵盖了大部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名著的缩写本,如大家熟悉的《鲁滨孙漂流记》、《简•爱》、《爱丽思漫游奇境记》和《格列佛游记》等。通过这些名著简写本的阅读,小读者可以了解名著的大致内容,为直接日后阅读原版英语文学著作做好准备。

  如果偏好贴近年轻人日常生活的故事,则可以选择《剑桥英语原创读物》,这里有侦探小说,真情故事,人物传奇,不一而足。相对名著来说,这些故事更加新奇,更具时代气息,更容易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非文学类读物中,《DK英汉对照百科读物》是以高质量的图片为特色的,每一页都图文并茂,英汉对照的正文内容,解释性的图片和说明文字让这这一页的信息量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对于喜欢了解各种背景常识的学生读者,DK百科就是很好的选择。

  同时《国家地理科学探索丛书》也是喜好百科常识的读者的绝佳选择,丛书一共分9个系列,精美的图片加上纯正的英语,还有很多启发性的提示和问题。是中学生认识世界的理想入口。

如果想选择既有文学性读物也有百科读物的系列,那么可以选《外研社•麦克米伦新标准中小学分级英语读物》,全系列60本图书,有适合从小学中、低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6个级别,每个级别中都有文学性故事读物也有百科知识读物。选择任何一个级别就等于选择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读物材料,可以把它看作“二合一”系列。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谈如何使用词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英语,除了要有正确的方法外,还要善于使用工具书。多种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选用什么词典,如何使用词典的问题,许多学习者都不甚了解,因而成为英语学习和教学上的一个障碍。下面我打算简单地谈谈这个问题。



选用什么词典?平常使用的英语词典大体可以分成两类:阅读型和学习型。阅读型词典旨在帮助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如不懂的单词和短语,因此提供准确的解释,多收录词义、短语等,配上适当的例证往往是本类词典的做法。至于百科性的词条,英语词典多不收录,但有个例外是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8),他借鉴了美国词典的做法。国内出版的阅读型词典首推《英汉大词典》,也是两者兼收。学习型词典不但帮助解决阅读中理解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这类词典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学生,因此释义的撰写尽量使用最常用的词,在配备大量例句的同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法、惯用语和词汇等方面的信息。学习型词典英国出版过好几种,其中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和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最近引进的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2002)也是很出色的学习型词典。不过,以上几种词典都只收录词、未收录百科性词条,特别是有关英美文化的。而英语学习型词典中最合适东方人的倒是多种英日词典,具有针对性很强的特点。从翻译过来的《建宏英汉多功能词典》(外研社)可以略见一斑。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建议选用学习型词典,最好有英语解释的。因为汉语释义,许多时候和英语的本义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偏差,容易引起误解。能看懂英语解释的,应尽量使用英语解释,这是英语教育界早已达成的共识。另外例句、语法信息是否丰富,使用是否方便也是选购词典的重要标准。



    如何使用词典?我在这里简单提几点:拿到一本新词典,首先要看使用说明。看过说明才知道词典包含什么内容,许多符号表示什么,如何利用词典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中学时我曾抱怨查不到take part in,很久后才发现该词条列在part的词条下。其次,查找生词的意义时,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认真挑选合适的意义。选择第一意义,是许多人的坏习惯,也是许多误解误译的根源。另外,要多看例句。因为例句能生动地展示该词的含义和用法,深化词义从而能帮助记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要勤查词典,特别是遇到常用词时。不少常用词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释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意义常常成为阅读理解中的拦路虎。英语届前辈葛传槼先生逐条学习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的常用词,一时传为佳话,由此可见其中的道理。



作者 源可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授 英语词典学硕士生导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师经验谈: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英语

摘自:《英语学习》四十年精选丛书之《英语的门槛有多高》

20年前,我在南京大学外文系读书,我国著名英美文学专家陈嘉教授给学生作报告,谈到英语学习时建议:“利用一些机会去接触英语”,这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认为:学习英语应该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尽可能多接触英语。



    中国现在的英语环境已有很大改善,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多:打开电视有英语新闻;报刊亭能买到《21世纪报》、《英语学习》等英文报刊;互联网的信息中,90%以上是英文;书店里也是各类英语书籍琳琅满目。面对丰富的英语资源,首先是要阅读。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阅读是基础。一篇英语文章,如果读都读不懂,怎么能听懂?怎么能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交际?阅读应该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英语教材系统较强,可作为精读材料,应彻底搞通弄懂。同时,要阅读其他英语材料。打个比方,精读是豆腐干,细嚼慢咽,吃一块是一块。但光靠豆腐干是吃不饱的,而泛读是杂粮,可以补充各种营养。英国著名小说家康拉德是波兰人,20岁时还不会讲英语。但他最后写出了《黑暗的心》、《吉姆老爷》等脍炙人口的英语小说。康拉德主要是通过阅读英文报纸来学习英语。我不赞成只捧着一本教材翻来覆去地看。尽可能多读英语书刊文章,可以积累语言知识,巩固语法,扩大词汇量,提高速度,培养语感。



结合阅读,还要多听。我在英国留学时,每天坚持看电视新闻,同时阅读当天报纸。听不懂的地方,去查看报纸的相关报道,一下就明白了,收获很大。阅读时默读和朗读要结合,听英语时用心模仿,时间长了,就可以脱口而出,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培根说过:“写作使人准确。”写电子邮件时尝试用英语进行交流,在使用中学习英语,交际目的明确,能使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有效。



    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可以相互促进。学习英语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是永远也跨不进门槛。勤学苦练一年半载,坚持不懈,一定会有飞跃。



(作者:王守仁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谈阅读:读些简易读物

如何才能从仅仅掌握简单的日常生活英语提高到能表达思想,语言自然流畅,能看懂原著并就一般话题展开对话?最初阶段要提高较容易,已达到较高水平而进一步提高也不难,最难的是由初级阶段过渡到能读文字不太难的原著。这时,上精读课就很有必要,因为通过精读可以认识许多英语语法和词汇现象,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的了解。但光靠精读接触的英语是不够的。在国内学外语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主要应靠阅读简易读物来弥补不足。
   阅读简易读物是吸收新语言现象的最好途径,这些读物中生词较少,不用费很大精力查字典,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内容和文字的表达方法上,因此可以读得快,读得多。这样,一些基本语法和词汇现象可以反复接触。例如,反复见到虚拟语气的例子和过去完成时的使用会使学生加深对其正确使用的印象。同样,反复见到各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习惯用语、动词搭配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而不至于把英汉词汇机械地对应起来,认为任何时候出现这个中文词就必须用那个英文词表达。犯这种错误的人不可能说出和写出自然流畅的英文。
阅读简易读物能给我们提供英语句子的最基本成分,学会简单自如的表达方法。例如give in(屈服,让步、递交),give out(分布、公布、发出),give away(捐赠、送掉),give back(归还),give up(放弃、终止)等。这些动词短语都可以用范围更窄的外来词表达,例如give away作为“捐赠”可以用donate;give out作为“散发”可用distribute等。
用词同语法一样,都是英语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掌握了这些,即便词汇量不大,表达能力仍可较强。读简易读物,反复见到一些常用词汇和语法现象便于我们学习一些基本语言现象,例如语法、词汇搭配,又便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使其成为技巧。就像认识人一样:我们只见过一次的人往往认不出脸,叫不出名字,语言现象也不是见了一次就会认识使用。但在不同上下文中反复见到的语言现象就容易熟悉,进而逐步掌握。
应当看哪些读物提高最快?最好读一些没有专业词汇、文字较简单,篇幅较短、内容有吸引力的作品。这样容易看得快看的多,多自己树立信心。可以读简写的英美文学经典著作,例如《傲慢与偏见》、《简爱》等。最好是选英国牛津、剑桥及朗文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读物,因为这些读物编写得很科学,文章难度适中,词汇的选用也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他们把小说中大篇幅的描写都删掉了,因为这个时期学这些无用。除此以外,可以选一些文字简单的短篇散文或短篇小说,最好是20世纪,以免词汇和句子结构太老化。内容最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不要专业题材的,这类文章在《读者文摘》中常能找到。还可以读一些短篇的传记或旅行见闻性质的文章,甚至一些较浅的对话较多的世界侦探小说名著,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要避开专业词汇较多、描写太细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书和文章不仅能学到语言而且还能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知识。
作者:钱青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师经验谈:兴趣需要转化为持续的行动

站在英语学习大门口的人,总希望能找到一条“速成”的捷径,但对于希望掌握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的人来说,只有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一条道。学习英语对我们是一种新的语言习惯的养成,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日积月累。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如得体地使用英语,需要对中西文化都有一定的把握,这便更需学习者长期自觉地积累。

   有兴趣,学习会相对轻松,容易奏效。兴趣会是天生,也可后天养成,有时会偶然激发而就。中学的一次英语书法比赛,促使我考大学时报了英语专业并以此工作至今。回想当年的选择,可说盲目、天真,但似乎也说明兴趣的重要。

    兴趣需要转化为持续的行动。大学时曾一连数周对镜子练发音口形,以后又抓住一切机会与室友、同学、老师、朋友用英语会话;独自一人,也总自言自语背词汇,自问自答练口语。为提高听力,我坚持每天早晚听一次VOA或BBC,还用录音机录下 5—10分钟的内容作细听和复述训练。几年的苦练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听说能力。打下了一些终生受用的基本功。

    常有人说,过去的外语教学重“读、写”轻“听、说”,造成“哑巴英语”。如今,学习者应该更强调“听、说”。科技与生活的发展确实使我们步入了一个形象视觉和音响的世界,突出了“听、说”在英语应用中的地位。

然而,学习英语,“读、写”万万放松不得。会听说而不善读写是文盲或半文盲。人们用书面能力来最终衡量你的英语水平。阅读是学习知识、积累文化最经济、最可靠的途径;写作是训练思维、复习听读所获语言素材、化语言知识为技能的最有效方法。大学时,自己安排英语课外阅读材料,我基本是按照先“活”后“死”的路子。“活”是指那些刊登鲜活语言材料的英语报刊(我常买英文报纸读)、简易读物,读了能很快在口头或书面上反复应用,使之进入自己活的语言库。“死”是指那些英语学习者需要阅读的英语著作、虽饱含文化知识,但因语言素材比较陈旧或偏窄,较难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如早期英美文学原著)。从学习、运用英语的角度,我姑且不确切地称之为“死”的阅读材料。先读活的,不但因其容易,而且因其能很快被使用而给读者带来成就感。

作者:刘海平 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师经验谈:如何学习英语的语音语调

作家冰心正在路上走着,听见路边的喇叭正播放她的一篇作品。听着听着,就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冰心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经过播音员读出来,竟变得如此感人!文章经过播音员的朗诵加工,得到了升华,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里是播音员的动人的语音语调的魔力起了作用。冰心激动不已,决心要找到这位播音员,好好地跟她谈一谈,好好地向她学习。经过多番努力,冰心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

  说起语音语调,我就不禁想起我的一位大学老师。他说的是一口标准的灵格风贵族式英语,对语调研究得很深。他说的英语很有味道,而且他的话也很有内涵。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有一天,他给我们讲语调,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Come in. ‘让我们上去划出尽可能多的语调曲线,并说出各种语调的背景。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抢上去发言,并划出各种语调曲线。可是划出了六条曲线之后就没人上去了。因为大家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语调了。这时老师就来帮大家分析:那六种语调实际上才是五种,里边有两种是重复的。老师又在黑板上划出了八种曲线,并一一加以解释。这时我们才如大梦初醒。语调里竟有这么大的学问,一个小学生都会的‘Come in.‘读起来竟然有这么多的变化!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小瞧英语的语音语调了。

  我教学生时,我对学生的语音语调十分重视,让他们背课文时是先检查语音语调,如果背得一字不错,但是语音语调错了,我也算他错。有一次,有个学生背诵时字字正确,但语调错了。我说他错了。他不服气。我就说:’这句话是主人公在生气时说的,而你平平淡淡的读出来。如果让你来当电影导演,你的演员这样背台词,你能让他通过吗?’他才没话说了。

  图片和文字的不同大家都很清楚,但讲出来的话和文字的不同就有很多人没注意到。语音语调里含有很多感情成分,情绪成分,有时还有很多非常微妙的东西,都是用文字很难以表达的。所以对语音语调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要认真揣摩里边细微的变化,掌握语音语调的真谛。

  学英语的很多朋友只注意单词,不注意语音语调,用中国的语音语调来听英语,结果很多单词老是听不出来。他们就埋怨录音不好。其实这是因为英语的语调和汉语的语调的不同所致。英语的语调像一条丝带,或是一段歌曲,词词相连,轻的(介词,冠词,代词,连词,叹词)可以轻到几乎听不清楚,没经过训练的人有时一句只听到几个重读的词(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数词)。汉语的语调则像锯齿,字字另起音,字字清楚。因为英语读起来是像一条带子,所以就有所谓的连读,有时一连起来滴里嘟噜的,很难分辨那个音是那个词的,这在汉语是没有的。用听汉语的方法来听英语,当然听不清楚了。

  最后我还要谈一谈[新概念英语]。有一位学者在[英语世界]上发表文章说:‘[新概念英语]的录音完全可以和最经典的[灵格风英语]相媲美。‘这就是说, [新概念英语]的录音是英语录音的又一巅峰之作,是英语录音的瑰宝。全国的外语院校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学术交流会。参加的有老师和一些优秀的学生。有一次交流会上,一位北外的学生上台讲了他的学习体会。他的语音语调令所有的在场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讲话一结束,就被同学们围了起来。大家纷纷问他是如何学到如此精彩的语调的。他说他是背[新概念英语]学来的。大家都不相信。要知道,能参加这个交流会的都是各校的尖子,谁没学过[新概念英语]?他是个聪明人,马上就看出来大家的想法了。他问大家是怎么背的。大家都说是先读,然后听录音并跟读,最后背下来。他笑了笑,说:‘我不是这样学的。我是先读,然后听并跟读,再把课文连同语音语调一起背下来,反复练习,直到自己认为读得和原录音差不多了,就录下音。再用两台录音机同时放原录音和我的录音。要两台录音机放出来的音听起来好像是合唱时我才罢手。‘高手是如此珍爱新概念英语的录音,而我们很多朋友对新概念英语的录音只是听几遍就放到一边去了,岂不是把这举世瑰宝给白白浪费了!希望大家也能像那位高手一样好好珍爱[新概念英语]的录音,让这块举世瑰宝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朋友们学英语一定要认真的学好语音语调,才能学得快,学得好,真正把英语学到手。

  [新概念英语]的语调是平民式的,比较适合一般人在一般场合使用,所以近年来更受欢迎。

  你的读音和语调都不错。开始的时候或许会觉得[新概念]读得有点装腔作势,因为那是英式读法,就该如此。新概念的语音语调是现在最好的了,不要对它有任何怀疑。书法中有一句话:先要[无我],然后才能[有我]。就是说在学习之初,就要绝对无条件地照着学,不能有丝毫的自己的意见。等到学会了,才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初时脑子里根本没有树立正确的参照物,没鉴别对和错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的诀窍:一心,二问,三动笔

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其中之一就是文字的理解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强的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快速收集信息,快速反应,从而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机会。反言之,文字理解能力强的人,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甚至其他副科的考试成绩方面,也会表现突出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靠什么?除了教师上课的点拨,就是学生课下的有效阅读。希望以下的经验,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我的阅读诀窍是一心,二问,三动笔。

  一心。很好理解,一心一意的读书。不在多,不在快,而在于用心。我的同事们经常夸赞我的记忆力好,“语中必有书中言”,其实,这恰恰归功于我读书少,读书慢,读书用心。人的脑容量也许足够大,然而单位时间的记忆量总是有限的。不在多,是因为我提倡选对的书,不选贵的书,时间总比无用的书更宝贵;不在快,是因为我把时间花在了思考上,学而思,思而学,空读就像空谈一样徒劳;读书在于用心,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读书之上,正所谓不入迷,难出奇。

  两问。读书过程中,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或者说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书,而要彻底走出自己,在一个尽量客观的角度,谦虚地进行阅览。通篇你只需问自己两个问题:其一,作者为何写这本书?其二,作者是如何写这本书的?这两个问题都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在你通览全文时,耐心体会出来的。在辅导学生阅读时,要让他们首先明白自问这两个问题的意义——第一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客观的判断力与洞察力。学生处在逻辑判断养成时期,大多数孩子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虽然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不该被我们忽略。孩子看问题主观武断,只有训练他们用不同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才会让他们的发展趋向全面平衡,可以说思考作者的写作初衷,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年龄较小,我们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作家是为谁写的?”或“作家又是给谁看的?”等。

  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了学生的写作服务的。摸清了作者的写作提纲,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实现心理学家柯勒提出的“顿悟式学习”,才更容易回答第一个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收集了“写作模板”。当学生头脑具备了充足的“模板”,写作时才会行云流水。如果学生年龄较小,也可以问他“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起初不要询问地过于具体,关键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


  三动笔。徐特立老先生曾经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看书,作为他的得意门生毛泽东确实是深受其益。我曾经买过一套《毛泽东点评诗文》。毛泽东每次看文章都要做大量的批注,有的批注甚至比原文还要长,足见他读书时思考程度之深。当然,这一点,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但凡我看的书,都像被动过大刑的犯人,“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是如何“三动笔”的。

  其一,当你觉得眼下是好词好句时,不要吝惜自己的笔墨,尽情在下面划上横线,当然,为图美观你也可以使用你自己喜爱的符号。划横线就是为了加深你的印象,提高阅读的效率。有趣的是,毛泽东在批注时仿效了古人的做法,在自己喜欢的词句下画上圆圈,有时候他甚至将全篇诗歌都画上圆圈。

  其二,当你有了强烈的感触时,将自己的心情直接写上去。你经常会在毛泽东的文章中发现这样的字词,“好!”“好诗!”“同意!”“还不错!”“不准确!”等。事实上,这是带着感情色彩看书,而真正的大师作品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只有用心用情去读,才能与大师进行心灵上的碰撞。

  其三,在书的页边直接记录自己个观点或他人的观点。这是与作家直接对话的阶段,只不过是作者先说,而我们对他说的话进行回应。在这个争取话语权的时代,简单的几句批注会让我们重拾信心,让学生们脱离人云亦云的泥潭,树立独立的人格。

  对于少年儿童而言,“看书动笔”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使他们聪明的捷径。当一个人无论从谈吐,还是举止方面受到他人称赞时,他自己就会深有体会——我的成就感与荣誉感来自我的阅读。当一个孩子熟练的掌握阅读技巧后,他就学会了自学——在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生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4-11-23 16:00 , Processed in 0.0236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